《送东阳马生序》是明代文学家宋濂晚年赠与太学生马君则的一篇散文。在这篇赠序里,作者通过叙述个人早年虚心求教和勤苦学习的经历,勉励青年人专心致志,一心向学,全文没有高高在上、倚老卖老、位高为傲的姿态,只是很谦逊平和地回顾自己的一生,用诚恳的语言潜移默化地感染着每一个读者,极易让人产生共鸣。
前段时间看到外甥的语文课本,翻起了这篇文章,不同的年龄、不同的经历,对文章的理解和感受也大为不同。
回想自己的学生时代,哪懂得文章的创作背景、作者的生平经历,哪能从一言一语中参透作者的用心良苦,只是将这篇必背课文当成硬性任务,能流畅背诵、能准确翻译就好。那时只认为文章读起来拗口,生僻字也多,作者年幼时忍着饥寒摘抄文章,求学时先生严厉呵责愈发谦虚谨慎,同行者锦帽貂裘反观自己缊袍敝衣,任职后一如往常将自己努力所得归功于天子恩赐,完全不能理解作者这般努力的意义何在。
现在没有学业的压力,再细品这篇文章,竟有了别样的体会。作者写青少年求学情形,突出“四难”。一是觅书之难,难在“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条件虽艰苦,但作者出于对知识的渴求和敬畏,克服艰苦条件,终“遍观群书”。开头一段就表明自己的意志力和信用,这一点足以让很多人对他产生好感。二是求师之难,难在“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是读书人对先生的尊重和对知识的执着,终“获有所闻”。三是生活条件之难,难在“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只因“以中有足乐者”,竟“无慕艳意”。四是迎难而上,克服重重障碍,勤奋学习,成为著名文学家,却谦虚道:“今遂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
笔锋一转,作者开始描述当代太学生学习条件的优越,与自己青年时代求学的艰难形成鲜明的对照,这部分内容不是凭空论道,而是从事实的叙述中自然流露出来,在细节描写时着墨较多,使文章更加具体实在,更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如今“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再有借书难的窘迫;“有司业、博士为之师”,不再有求师难的奔劳;“日有廪稍之供”,不再有生活条件的艰难。继而指出太学生在读书、求师、生活等方面条件优渥,但“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关键就在于这些太学生既不勤奋又不刻苦。
唯有共勉才是真理。通过对比描述,作者将自己对马生的劝诫、勉励和期望,诚恳而又不失含蓄地从容道出:只要坚持下去,其前途是不可限量的。
读完这篇文章,我被宋濂求学途中的坚韧不拔、勤奋好学打动,“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从来不是一句口号,而是有志者冲破重重障碍,一路奋勇前行的座右铭。
现在生活的条件越来越好,大家能够很便捷获得各种资讯信息,无论处于哪个年龄段,都要有理想信念,有远大理想追求,要珍惜美好时光,心无旁骛努力学习,争做一名有为者。
扫二维码用手机看
总局网站群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