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双脚踏遍千山万水,用青春为祖国寻找矿藏”是崔杨洋的初心,“牢牢把握政治方向,自觉提高政治站位;勤奋敬业、严守纪律,树立良好工作作风;安全第一、规范生产,保证项目高质量完成,全力打造标杆项目;注重成果质量,发挥专业优势,积极争取科技立项,努力拿到科技进步成果奖”,这是崔杨洋的岗位承诺。
平凡的岗位 不平凡的坚守
参加工作以来,崔杨洋专注于物探专业,始终奋战在野外地质勘探一线。
“共产党员是一棵属于党和人民的‘树’,哪里需要就要根植哪里,每一棵树的存在都有着非凡的意义,很荣幸,我是其中的一棵‘树’”,他常常这样说。
2020年,崔杨洋参加了某自主矿权找矿项目,项目驻地位于中俄蒙三国交界处,当时正处于新冠疫情期间,当地还爆发了鼠疫。项目部人员多,与当地牧民接触频繁,防疫任务相当严重,再加上工期紧张,项目部的任务十分繁重。崔杨洋第一时间冲锋在前,带头制定了详细的防控措施并督促执行。3个月的野外生产,该项目部实现了感染人数为零,并高质量地完成了野外物探工作,在总局野外资料检查中获得98分。
学无止境 勇于创新
微动测量是近年来兴起的物探技术方法,与传统物探方法相比有很强的抗干扰性和场地适宜性,市场前景较好。
面对新知识、新技术,崔杨洋主动结合总局能力建设配发节点地震仪、三维高密度等新仪器的契机,积极将工作实际与新仪器新方法应用结合。主动邀请技术指导单位进行现场培训,多方请教,组织技术人员开展系统性生产学习,成功将微动面波勘探应用到实际项目生产工作中。
2021年,崔杨洋参加微动线形台阵在路基采空区勘查中的应用项目。该项目地处人文干扰的城市中,为了查清沿线道路下方采空区的分布情况,常规物探手段受干扰严重,无法取得有效数据。崔杨洋作为该项目的技术负责人,他大胆设计,先行试验,主动提出采用直线性排列布设仪器以保障准确地提取面波频散信息。最终,成功将微动线性台阵应用到城市地下病害体勘探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这一成功经验对于采空区勘查尤其是在城市周边进行采空区勘查有较强的借鉴意义,丰富了城市复杂地区采空勘查的技术手段,为山西省采空区勘查工作物探方法的选择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实践案例,切实增强工作的预见性和科学性,为后续同类项目的市场拓展打下良好的技术基础。
同时,该项目荣获山西省地球物理学会2022年地球科学勘查技术一等奖”,依托该项目,崔杨洋在中文核心期刊发表论文一篇。根据新仪器使用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崔杨洋主动提出“提高微动数据预处理效率”的创新方案,利用工作之余,完成了方案的程序编辑,并应用于实际生产,提高了工作效率、解放了劳动力、避免了人为操作的误差,也有效地促进了新仪器新方法的应用推广。
凝心聚力 奋楫笃行
打铁还需自身硬。崔杨洋深知,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必须以党性立身做事,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必须政治立场坚定,政治观点鲜明,遵守工作纪律,做好模范。他明白,作为一名党务工作者,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代表的不只是个人,还关系到党组织的形象。所以,他始终把政治标准挺在首位,在大是大非面前旗帜鲜明,坚持从小事小节上加强修养,从一点一滴中完善自己。
为推行“党建+项目”模式,坚持“支部建在项目部、党旗插在工地上”,充分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2023年5月,崔杨洋组织某煤矿首采区地面三维地震勘探项目组党员成立临时党小组,通过党组织把项目组人员“拧成一股绳”。当项目施工遇到困难时,党小组立刻召开重难点问题研讨会,协商制定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措施,形成“难题共解、经验互推”的良好氛围,加速推进项目建设。
崔杨洋是个严谨的人,每一次组织“三会一课”、党员发展、党日活动等,每个步骤他都严格按规定要求,绝不应付了事。他还注重宣传工作,积极在第三地勘院网站刊发通讯报道,弘扬正能量,激发干部职工干事创业的热情。
星光不问赶路人,时光不负有心人。崔杨洋始终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努力拼搏,真正做到办实事、解难题。他说,一定要继续在平凡的岗位上,以公平公正的处事原则、耐心细致的工作作风、持之以恒的奉献精神,扎扎实实做好本职工作。
扫二维码用手机看
总局网站群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