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年前初识韩莽,知道他对工作和生活充满热情,能唱能跳、爱说爱笑,但是,2019年扶贫归来的韩莽,眼中多了一丝忧伤,只有在回忆扶贫生活的时候,那份由衷的幸福感才能将忧伤变成光亮,眉飞色舞间传递着他对漾濞人民和山水的深情厚谊。是怎样的经历给韩莽带来了如此的改变?我很好奇,开始多角度地探寻他的扶贫生活,然而,在这个过程中,我被深深地感动了……
“妈妈哭得像个孩子”
2017年7月9日,星期天,窗外蒙蒙细雨浇灭了夏日的燥热,凉爽增加了人们的食欲,韩莽正想着给年迈的父母做点好吃的,电话突然响了,是时任第三地勘院党委书记的卫春燕。
“韩莽,局党委让推荐扶贫干部,到云南贫困村挂职第一书记,院党委想推荐你,你看怎么样?”
“能行!我去!”
韩莽的爽快出乎意料,但这不是冲动,是他一直在关注国家发展,党中央提出的脱贫攻坚战略让他备受鼓舞,从内心里渴望为打赢脱贫攻坚贡献一份力量。
妻子并不同意韩莽去扶贫,不仅因为他上有年迈的父母,下有两个上学的孩子,还因为他一忙起来就废寝忘食,实在放心不下。“哎,我压不住他的满腔热血。”妻子带着满脸的苦涩妥协了。
8月20日,韩莽接到第二天出发的通知,晚上,他向父母告别,也是第一次告诉父母自己将去2000多公里以外的山村扶贫,老母亲泪如泉涌,握着儿子的手哭得像个孩子,嘴里重复着:“我舍不得啊莽莽,舍不得……”父亲沉默了许久,艰难地站起来,拍拍韩莽的肩膀:“去吧孩子,这是国家的大事。”说完,挪着步子回了房间。
我见过一次韩莽流泪,就是在回忆与父母告别的情景,他刚说了一句“老妈哭得很厉害”,便哽咽得说不出话来,泪水夺眶而出……那份心酸我们无法体味。
8月23日,韩莽到顺濞村上任,傍晚,迎接的人散去,四面临山的村委会空荡荡的,一间15㎡的房间就是他在顺濞的“家”,房间里只有两张摇摇晃晃的单人床,没有灯也没有电,为了不打扰村委会和村民,韩莽徒步走到镇上,买上灯泡、插板、电线和维修工具,借着手机的灯光开始维修,直到深夜,他的小“家”才迎来光亮。环境的陌生、沟通的障碍、条件的艰苦、生活的寂寞,心里空落落的,他说:“好想给组织打个电话诉诉苦,但还是忍住了,不该给组织添麻烦。”
2018年7月,总局吴云劼同志挂职大理州副州长,对口帮扶漾濞县的深度贫困村——长寿村。在一次总局系统挂职大理州干部座谈会上,韩莽了解到,与深度贫困的长寿村相比,顺濞村的生活真的是幸福的。他的心里激起了波浪:脱贫攻坚是国家的战略部署,让总局对口帮扶的两个贫困县脱贫是每个冶金地质人义不容辞的责任,脱贫摘帽,一个也不能少!他主动申请到深度贫困的高海拔山区长寿村工作。9月中旬,他安排好顺濞村的工作,走进了更加贫困的长寿村。
组织召唤、义不容辞,迎难而上、主动作为,韩莽用实际行动践行着讲政治、顾大局的良好政治品质。
他的“孩子”在漾濞扎根
2018年初,韩莽回来参加第三地勘院的职代会,心里有些小激动,因为他要来一次大胆尝试:北枣南移!
脱贫攻坚经不起失败,为了最大限度降低可能存在的损失,韩莽做了详细的调查,了解清楚当地的海拔、土壤、气候、年降水量等情况后,联系了家乡(山西省交城县)好几家种枣大户,请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帮忙分析。值得高兴的是,大家的反馈基本一致:可行!为了不影响村民的正常收入,韩莽在选地的时候尽量不占现有耕地,而且,他选的树苗,今年栽种,当年就能挂果,明年就可以采摘。临行前,他已经带领村民挖好了树坑,分布在不同海拔、不同环境,只等树苗运到,马上就可以栽种。
一个多星期后,1200株骏枣树苗从山西交城装车发出,几经周转到达云南大理,距顺濞村还有四十多公里,为保证树苗的成活率,韩莽带领村民连夜从大理货运站把树苗运回村里,赶早栽到地里。从那一天开始,一早一晚,韩莽总喜欢到山上,看看心爱的骏枣树,拍几张照片发给媳妇和女儿。媳妇说:“骏枣快变为你的孩子了”,韩莽将一个与自己表情一样的笑脸发给了媳妇。功夫不负有心人,骏枣苗成活率达到95%以上。
2019年10月,即将完成扶贫工作的韩莽,临行前,还特意去与“孩子们”道别,看到全部挂果、迎风摇曳、颗粒饱满的骏枣林,心中的喜悦难以言表,吃上一颗更是甜到心里。他为“孩子们”能在漾濞扎根感到无比幸福。
在漾濞,为了补齐产业发展单一的短板,韩莽还带领扶贫工作队和村干部共同谋划,利用总局帮扶的180万元资金,采取“党支部+龙头企业+贫困户”的生产模式,建设魔芋生产示范基地项目、马铃薯种植项目。亲自到州农科院协调,请专家给村民们进行现场培训,让村里的贫困户、年轻村民率先掌握栽培技术。到韩莽扶贫结束时,长寿村三代魔芋种植面积达到100亩,两个品种的马铃薯种植面积达200亩。
从黄土高原到云贵高原,韩莽对漾濞的山水爱到心坎里,他说:有这样的自然条件,啥也阻挡不了漾濞人民追求富裕生活的脚步。他带头直面各种挑战,主动探索新产业,用不懈地坚持推进了村级集体经济的快速发展,助力贫困村成功脱贫摘帽。
“平衡木”上“扭起秧歌”
韩莽的父母都是工人,扶贫前没有在农村生活过,更别说会种地了。但是,那天午餐时间,我问他什么是魔芋?他放下筷子,赶紧咽下口中饭菜,瞪大了眼睛,不自觉地上扬嘴角,双手向龙爪似张开,一边比划一边说:“魔芋有这么大个,不仅可以吃,而且在医学、化妆、印染等方面都有很大用途。它是林下种植,正好充分利用村里核桃林下面的空地,先施农家肥,再翻地打垄,垄间距30厘米、陇上挖5-10厘米深的坑、间距40厘米,魔芋芽孢朝上与山地坡面成45°角……”韩莽如数家珍一般侃侃而谈,真的像是一位魔芋种植专家。
“你怎么会记得这么清楚?”我实在有点儿不敢相信。
“先看书再实践。魔芋种植决不允许失败,那都是村民脱贫的希望和血汗。我亲自到大理州请专家,把专家带来的书一页一页看完,然后和村民一起干,给他们做示范。”韩莽很认真地说,“专家不能常在,但我能,我必须成为村民的依靠。”为了当好“依靠”,他每天清晨到魔芋地踏查,见证了每一棵魔芋苗破土而出的美妙,他还清楚地记得,那天清晨,他依然继续像走平衡木一样,小心翼翼地从垄沟里穿行,查看魔芋出苗情况,当发现魔芋成活率达相当高的时候,他兴奋得想跳舞,干脆挽起被露水打湿了裤脚,脱下湿漉漉的鞋袜当丝巾,光着脚在垄沟式“平衡木”上“扭起秧歌”来。灿烂的晨辉温暖着整个山村,每一缕空气都弥漫着幸福的味道……
韩莽始终坚信:再漫长崎岖的山路,只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就一定能到达胜利的终点。在村里,他做得最多的是到村民家“转走访”,与村民近距离接触,倾听他们的心声,了解他们的想法。很短的时间,他就成了村民的贴心人,谁家有事儿都愿意找他,这是他带着忠厚、怀着真诚和热情一步一步踏出来的。虽然工作辛苦、条件艰苦、生活清苦,有时也会心情酸苦,但他还是把皮鞋换成黄帮鞋,把西装换成劳动服,挨家挨户地走访,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每天走个两三万步,再正常不过了。对于从小怕狗的韩莽来说,最难的是在村民普遍养狗且不拴狗的环境下开展大量的“转走访”工作。他特别庆幸第一次去村民家走访时搭了一辆便车,刚推开车门就被村民家迎面冲来的大狗下了一身冷汗,连忙缩回车里。从那天开始,他的背包里便多了一样东西——火腿肠。从避之不及到胆战心惊,到小心翼翼,再到相处融洽、如视主人,为了能一步一个脚印地干好工作,韩莽与村民的狗成为了“好朋友”……
“干事业不能做样子,必须脚踏实地。”这是韩莽常说的一句话。他始终保持着踏破铁鞋不退缩的精神,脚踏实地、真抓实干,稳扎稳打向前走,不断通过化解难题开创工作新局面。
对云南老表爱得深沉
从扶贫工作一开始,韩莽就主动挂钩帮扶了顺濞村最困难的一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户主姓茶,全家4口人,其中3人患病,唯一健康的二儿子还在高中读书。第一次踏进老茶家,韩莽才真正明白什么叫家徒四壁,土木结构屋子里,砖头支撑的是唯一的家具,上面放着铺盖卷和几件衣服。
“老茶,你们晚上住哪儿啊?”
“住地上。”
韩莽心疼地拍了拍老茶的肩膀,从那一刻起,他下定决心:一定要让老茶家生活有保障。他把老茶当大哥,像兄弟一样帮大哥分析情况,研究致富的办法。利用国家政策和政府帮扶,初步解决了老茶家的医药、教育和住房问题,韩莽个人出资帮老茶家添置了家具和生活用品,还四处帮老茶找力所能及的工作。即使调到长寿村工作,韩莽还是坚持把老茶家作为挂钩帮扶户之一,把他的难记在心里,一有机会就去看看。扶贫那两年多,每到节日,韩莽就自掏腰包买上东西去看望老茶一家,“老茶大哥一家太苦了,我就想帮帮他们。”在韩莽的努力下,终于在附近的高速服务区给老茶找到了一份打扫卫生的工作,使老茶家有了相对稳定的收入,实现了“两不愁,三保障”。
在韩莽心里,扶贫不只是要完成好组织交给的任务,还要竭力把能想到的、看到的、该做的事做好,比如,保护彝族文字。韩莽一直把村民当作亲人朋友,就连小朋友见到他也是非常亲近。那天课间休息,他路过村小学,孩子们拉着他说彝族话,孩子们的彝语说得都很好,可是,当韩莽指着学校名字上的彝族文字时,孩子们却一个都不认识。他感到很意外,更意外的是,就连老师也没有懂彝族文字的。这怎么能行?彝族是有文字的少数民族,长此以往,彝族文化就会慢慢消失!韩莽找到小学校长,建议学校利用业余时间开设彝族文字兴趣课堂,校长和老师们都很支持,但谁来给孩子们上兴趣课呢?韩莽到乡里的学校、教育部门咨询,又到县里打听,终于,在县彝族学会找到了懂彝族文字的人,并请他们为学生讲授彝文。这个项目被列入了村小学的教学计划,是韩莽的努力,推动了彝族文字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时代传承。
长寿村是高海拔山区,交通十分不便,为了提高工作效率,韩莽自己买了一辆面包车,成为村干部的“公务车”,村民们的“应急车”,韩书记也成了“韩司机”,可他却从来没让村里或村民给加一次油。记不清多少次连夜出车,多少次彻夜奔波,只要看到村民的笑脸,他就觉得很值得、很幸福。
扶贫两年多,韩莽就在村里过了两个春节。2018年的春节,妻子带着孩子去云南看他,13岁的儿子站在门口半晌没有进屋,转身跑到村委会的院子里,韩莽以为儿子嫌他这里太脏、太简陋,想去和儿子解释下村里的情况,没想到儿子一个人在抹眼泪,看见韩莽走过来,儿子咬咬牙:“爸,你太苦了!”瞬间,父子俩泪如雨下,相拥而泣。
山高路远苦心志锻造自我,地僻人穷劳筋骨砥砺人生。韩莽这位“向苦而生”“向难而行”的扶贫人,用行动告诉我们:什么才是讲政治、顾大局,如何才能直面挑战、创新求变,怎样才算脚踏实地、真抓实干,什么才叫倾力奉献、倾情付出!若每一个三局儿女都有他这样的精神,还有什么能阻挡我们三局前进的脚步!
扫二维码用手机看
总局网站群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