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这是描述信息
/
/
/
总局第二届“最美冶金地质人”提名奖获得者——朱洪潇

总局第二届“最美冶金地质人”提名奖获得者——朱洪潇

【概要描述】

总局第二届“最美冶金地质人”提名奖获得者——朱洪潇

【概要描述】

  • 分类: 媒体关注
  • 作者:
  • 来源:
  • 发布时间:2020-09-29 10:53
  • 访问量:
详情

物探领域的技术尖兵

——记冶金地质总局第二届“最美冶金地质人”提名奖获得者朱洪潇


朱洪潇,陕西省山阳县人,2007年6月,毕业于中南大学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专业,硕士研究生学历,2007年7月分配到中国冶金地质总局第三地质勘查院。

在第三地质勘查院,朱洪潇一直被青年职工视为学习的榜样。他收获了多项荣誉,2010年获得第三地质勘查院“优秀新员工”称号,2011年和2012年获得第三地质勘查院“先进工作者”称号,2019年获得第三地质勘查院“先进个人”称号,2016年获首届“桔灯杯”全国物探技术(电磁法)大比武中获得一等奖、山西省三晋英才支持计划“青年优秀人才”称号。一个个荣誉体现了他对梦想的执著追求,对工作的坚守与热忱,诠释着自己争做高精尖专业技术人才的成绩。

勇于拼搏,用毅力书写梦想

从事物探找矿工作,大部分时间是完成野外矿产勘查任务。记得刚参加工作时,曾听到老一辈开玩笑地评价地勘工作者:远看像要饭的,近看像收破烂的,仔细一看是搞地勘的。这样的评价乍听起来有点夸张,却也是地勘工作者的真实写照。搞地勘工作,必须长年穿行于高山峻岭之间,经受初春寒风的吹打、盛夏烈日的炙烤、深秋雨雾的湿淋、隆冬冰雪的肆虐,战天斗地的辛苦难以言喻。

2010年,朱洪潇初次进入内蒙红梁子矿区进行电法试验时,矿区处于茫茫戈壁滩,方圆百公里没有人家,没有水,没有电,连手机信号也没有。自然条件的险恶,成为工作开展野外工作的种种障碍。朱洪潇和同事要经常背着3—4组电极(每组四、五十公斤)徒步行走好几公里;因为环境艰苦,人手严重不足,以往接收组需要2、3个人完成的工作,变成一个人。那时他独自扛起50多斤重的仪器,逐点进行物探数据采集、记录;酷暑时节,每天到了中午12点左右,地面温度常常达到50℃,工作刚开展了两天就有2位同事中暑。为保证开展工作,他调整了项目组工作时间,早上4点就起床开始工作,中午休息,下午3点以后继续工作,一直到晚上10点天黑以后收工。由于供电条件限制,每天物探工作采集回来的数据,他都是利用晚上发电时间进行整理、检查和处理。平时为了能检查试验效果,通常资料处理的结果和野外试验要同步进行,常常忙到凌晨2、3点钟,有时刚刚躺下就又要出工。当初面对这种环境时,他也有过短暂的迷茫,但受到驻守红梁子矿区的地勘前辈坚强、执着、朴实,苦中作乐的精神感染,他克服困难,很好地完成了各项设定试验,工作成果得到领导的肯定。

2015年,朱洪潇带领技术人员奔赴浙江省龙游地区进行大功率激电工作。项目工期紧、任务重、技术难度大,他带领技术人员克服山高林密、雨多路滑等客观不利因素,充分调动发挥施工人员的积极性。由于朱洪潇白天连续高强度的野外施工作业,晚上还经常通宵达旦的整理分析测量成果,提前布置第二天的工作。在项目施工的中后期,身体已经出现不适,经检查由于长期在野外工作饮食不规律、持续高强度、高压力的工作引起胰腺炎的发作,疼起来的时候连腰都直不起来。是将工作放下回家休息,还是咬牙坚持带领项目组攻坚克难完成的任务?朱洪潇毅然选择了后者,他坚守岗位,忍着病痛工作,经过几个月的艰苦奋战,终于按期完成野外施工,并通过验收。

朱洪潇带领项目组回到太原时已经是腊月二十八了,在回到家的第二天,妻子叮嘱他说先去医院检查一下,他却说要先去单位把手头上的工作整理一下,结果在去单位路上,急性胰腺炎发作住进了医院。2015年的春节,他是在医院渡过的,到现在都一直记得2015年的大年三十晚上,万家灯火,举国欢庆的时候,他却躺在医院的病床上输着液,妻子一直陪伴他,收听春节联欢晚会,愧疚、难受涌上心头,那个场景直到现在都记得清清楚楚。

攻坚克难,在科技创新中立功

参加工作以来,朱洪潇负责了多个危机矿山接替资源勘查项目、老矿山深部和外围找矿项目,以及多个山西省矿业权价款、三局自主矿权区地质找矿项目,负责了几十项工程地质、地质灾害物探勘查工作,均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地质找矿工作整天在野外奔波,表面上看是体力活,实际上是一个技术含量非常高的工作。作为一种间接找矿的方法,物探在各种错综复杂的地质现象面前,如果没有扎实的专业知识、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勇于创新的精神,可能就会错过解决重大地质问题或取得找矿突破的机会。作为物探技术负责人,朱洪潇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因此在野外辛苦的工作之余,总是不断努力学习,刻苦钻研专业知识,积极探索地质调查与找矿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在工作中积极思考,解决难题,总结经验,提升自己。

2012-2017年间,在中国地质调查局老矿山深部和外围找矿项目“山西省垣曲县胡家峪铜矿接替资源勘查”实施过程中,朱洪潇带领着项目组成员突破复杂地质构造、强干扰、勘探深度大等技术难题,通过开展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测深为胡家峪铜矿外围探矿权区深部钻探提供依据。新增(333)类资源量。同时,对胡家峪矿床的深部和外围进行了预测,通过综合研究,推断老宝滩矿区南东深部存在一个隐伏的向斜构造,为胡家峪铜矿后期勘查提供了新的勘探思路和方向。该项目野外工作质量和成果报告均被评为优秀,并获得“中国地质调查成果二等奖”。

2016年,在中国地质调查局老矿山深部和外围找矿项目“山西省灵丘县刁泉银铜矿接替资源勘查”工作中,面对外部强电磁干扰的问题,物探工作几上几下,物探工作一再拖延,朱洪潇根据工作环境的现状,积极引进了国内最新研发的伪随机抗干扰电法仪,与同事一起经过反复现场试验,通宵达旦对繁杂海量的原始数据的进行筛选,确定了科学合理的工作装置和参数,有效解决了困扰项目组好几年强电磁干扰问题,获得良好的观测数据和物探成果。通过物探成果和综合研究工作,在矿区南部布置验证钻孔,揭露了深部的硅卡岩接触带以及赋存其中的银铜矿体,共圈定3条银铜矿体,新增银铜矿矿石量188.84万t,(333)类资源量。同时,通过对勘查区开展重力、磁法、抗干扰激电测深工作,发现深部第二个“凹兜”的硅卡岩接触带沿走向稳定延伸,成功为矿山企业下一步自主勘查提供了依据,获得了较好找矿成果。

2017年,作为物探研究课题组成员,朱洪潇参与了国家矿产资源储量技术标准体系框架的科研课题“铁、锰、铬矿地质勘查规范修订研究工作”,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规模的国家矿产资源储量技术标准制修订研究,这项研究将为行业发展提供适应新形势新要求的技术标准。

面对成功和荣誉,朱洪潇谦逊地将功劳归于集体。作为新时代物探人,在物探工作转型升级之际,他表示要勇立新时代潮头,继承和发扬传统物探人优良传统,高举“向地球深部进军”的旗帜,以国家需求为导向,坚持在一线奋斗,刻苦钻研专业技术,用心做好技术服务,用自己的辛勤工作为物探行业发展贡献力量。

扫二维码用手机看

相关文件

总局网站群

相关链接

版权所有:中国冶金地质总局三局 ©2011 All Rights Reserved 晋ICP备07005597号-1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龙城大街107号

网站建设:中企动力 太原